全网最大中文成人色情导航网站

English |

李月琳 张秀:疫情虚假信息的甄别及传播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 2020-02-26
浏览次数: 1064

*原文载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年第2期。

1、引言

跨越2019年年末和2020年春天的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同2003年的“非典疫情”一样,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其带来的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卫生和健康管理以及社会治理的影响将不断显现。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TO)宣布本次疫情已升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是推波助澜,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这场疫情,加之武汉的封城、多地宣布进入一级响应、小区封闭管理、政府呼吁民众“宅在家里”就是对抗疫的贡献等前所未见的举措,使得人们对疫情的严重性更是不敢怠慢。然而,对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来袭,从国际、国家到地方政府,从科学家到老百姓,最初都一无所知,面对突发的疫情,认识存在误区,至今针对这种新型病毒如何治愈,依然处于不断摸索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不实甚至是虚假的信息、故意制造的谣言获得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也让“宅”在家中、大量依靠网络平台(包括各类网站、社交媒体、流媒体等平台)获取疫情信息的用户无所适从,难以判断孰真孰假。一些用户甚至不辨真假,一律转发,一不小心成为疫情虚假信息的散布者、传播者。疫情虚假信息俨然如“病毒”一般,扰乱人心,导致民众恐慌,出现了一些事件,如某些药品的抢购潮,威胁到社会的祥和与稳定。此外,大量疫情虚假信息的存在,严重降低了网络上疫情信息的质量,妨碍了民众的判断力和高质量信息的获取,降低了民众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帮助民众更好地识别疫情虚假信息,提升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是培养他们自觉抵御虚假信息、即信息“病毒”的重要手段。

2、疫情信息的甄别方法和工具

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真假难辨的疫情信息,政府部门调整了战略,于近期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上线了“新冠肺炎防控辟谣专区”。“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于2018年8月上线,是由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的网络辟谣平台,提供多种媒体形式,包括“辟谣APP”、“微信民众号”、“官方微博”、“手机浏览”等,旨在厘清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各类虚假信息。针对近期的疫情信息,辟谣专区将它们分为“谣言”、“误区”、“事实”等,帮助用户迅速获取相关事实、避免误区和谣言的误导,这类官方平台无疑提供了极有价值和高效的识别疫情虚假信息的工具。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当前社交媒体、流媒体、各类网站信息铺天盖地,加之某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大V们的推波助澜,造成了谣言与真相齐飞的局面。此种情形下,这样的平台其实是难以涵盖所有的、质量参差不齐的疫情信息的。因而,加强民众的科学和信息素养教育,启发他们的心智,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信息质量判断能力,才可能有效避免网络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而真相往往被埋没的现状。因此,有必要提供易学、易用、可行的疫情虚假信息的识别标准和方法。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本身的防护需求和国家防疫抗疫大局的需要。

已有研究揭示[1],虚假的健康信息通常具备以下特征:(1)缺乏可信度,如“夸张或绝对”的表述、“诱导性文字”、“鼓动性宣传和推广”、“声称独特、机密信息”及“否定性信息”等;(2)缺乏准确性,可分为语用和语义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标点问题”“不当空格”“文字错误”“语法错误”等;语义方面包括“片面的观点或不承认反对的观点”“内容不完整”等;(3)缺乏合理性,如“故意夸大的重要性程度”“无节制的语气和语言”“过分的申明”“文题不符”等;(4)缺乏相关支持,如“缺乏确切来源的数据”“需要却缺少源文档来源”及“假借权威”等。一些帮助社交媒体用户识别伪健康信息的工具,如“伪健康信息特征列表”[1],通过研究表明其实用性、易学性与易用性,尤其在提升青年人和中年人的健康信息甄别能力上,显示了优势[2-3]。这类工具,虽然是针对普通健康信息的甄别而开发的,然而对于疫情信息的甄别,也具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此外,为应对突发的疫情,一些个人或机构快速推出各类识别谣言或虚假信息的工具,以帮助广大网民应对“谣言与真相齐飞”的被动局面。如 “如何快速识别疫情新闻中的信息真假”的帖子[4],获广泛转发。其中提到可考察一条信息的不同维度,如:考虑新闻来源;读全(整条信息);查询作者信息;论据(是否充分?);核实日期(重复发布意味旧新闻);是一个玩笑(过于离奇、具有讽刺性);核实自己对此新闻有无偏见;请教专家。此类帖子或文章明确罗列条目,并给出典型事例,虽未经科学研究的检验,但在非常时期也不失为一种帮助用户识别疫情虚假信息的有效工具。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发挥了长期提供信息服务和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优势,纷纷从提升用户信息素养方面提出见解,体现了图情界发挥所长,在关键时刻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以贡献社会的重要职能。

3、疫情虚假信息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为帮助网络用户提升疫情信息甄别能力,实现自觉抵御信息“病毒”的目的,我们一方面要开发易用、易学、易获取的、实用的工具或平台,并广而告之,使民众在面对令人困惑的疫情信息、需要求助他人或第三方的时候,可以获得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有必要分析导致疫情信息误判的原因,帮助用户或广大民众了解自身的特点及其易被误导的原因,也是帮助他们提升信息质量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当前网络疫情信息传播的特点,导致疫情虚假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并被采信的主要原因既来自社会的宏观层面,同时也受到用户或民众个体层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宏观层面来看,有如下因素:

(1)疫情“不知”与“知”之间的真空地带引发的疫情认知偏差。如前所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学术界等重要部门前期对疫情知之甚少,从“有限人传人”到“人传人”虽然字面上只有二个字的差别,而实际上带来的效果却是天壤之别。从早期发布的各种病毒相关信息来看,相关机构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病毒及其导致的新型肺炎有些手足无措,政府部门最初将其视为“谣言”,来自一线医生的诊断和认知未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随着疫情的发展,科学家逐步掌握了病毒的一些特征,然而依然有很多无法达成共识的研究结果。虽然我们对这种病毒的认知有所增加,但依然满足不了民众想要急切地了解这种病毒及其带来的疫情的迫切需求。因而,信息真空得以产生,不管出于有意或无意,各路宣称自已掌握准确信息的网络自媒体便成为了疫情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络的自由带来的负面影响凸显,对新冠病毒的认知真空导致疫情虚假信息的大行其道难以避免。因而,网络用户或广大民众确实需要保持冷静,了解这种由于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不知”与“知”之间导致的真空地带催生的大量疫情信息其实只是个人观点或解读,未必代表科学、真实的信息。

(2)早期政府信息发布的迟滞和模糊性带来的政府公信力的欠缺。面对一场疫情,战役初期往往是虚假信息大行其道的时候,这和早期政府部门并未全面掌握病毒疫情有着重要的关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往往应该成为主导,尤其是像中国这种“大政府”、集中管理的机制下,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早期政府部门出现了一些信息误判,对民众的心理也会造成一种打击,导致对政府发布的疫情信息反而觉得不可信,一些网络自媒体不怀好意的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疫情通报或信息反而被广为传播和采纳。

(3)谣言的“钩沉性”。经过了无数次灾难和瘟疫的考验,中华民族依然生生不息,屹立不倒,可见这个民族的坚韧与不屈。每次的灾难、瘟疫,都会带来虚假信息的甚嚣尘上。短期内的广为传播,尤其是当前发达的互联网,使得这些虚假信息无远弗届,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谣言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的残酷现状面前,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些虚假信息或谣言经过取证、辟谣,一段时间内沉寂下去。然而,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这些虚假信息又会沉渣泛起,为适应新疫情或灾难改头换面,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这些虚假信息或谣言又被轻易钩沉[5],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招摇过市,危害民众,混淆视听。

其次,微观层面,从用户或民众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出发,我们也不难看到导致他们采信疫情虚假信息或谣言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

(1)恐慌情绪带来的心理需求。从个体层面,一种不知名、从未出现过的病毒突然袭击人类,当前的科学界、医学领域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医院无法提供有效的药物来应对这类疾病。这种状况无疑会带来社会的恐慌,况且人传人、飞沫传染、接触传染、病毒烈性大等特征,对每个人来说都会带来强大的心理冲击。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有关这种病毒及其带来的肺炎病情、以及治疗手段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然而,早期的相关信息非常有限,没有特效药是一种共识,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战胜病毒是不少权威专家的一致看法。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药物在临床上才显现了一些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其实是需要心理慰藉的,一旦一些媒体,尤其是官媒上发布某些药品可抑制病毒,其实只是一些不成熟的研究结果的发布,药物的作用也仅仅限于“抑制”,不少民众似乎就抓住了救命稻草,蜂拥而至,不惜连夜排队,导致某种药品在多地被买断货。可见,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民众的心理之脆弱,他们宁愿相信、甚至放大一些不实信息,不假思索的加以采信,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2)科学素养偏低带来的“投降心态”。此次疫情波及之广,前所未见。自从疫情战役打响以来,一方面,我们看到各级政府贯彻执行中央的统一部署,上到中心城市,下到小镇、乡村,民众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做好各项防护,社会依然安定、团结,互帮互助,体现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反应了广大民众良好的政治素质。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各种谣言、虚假信息、不实报道之所以甚嚣尘上,究其原因是民众的科学素养偏低、缺乏分析能力所致,比如对气溶胶传播的恐慌、15分钟喝水一次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的迷信。然而,如果对气溶胶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就不至于恐慌;对人体复杂的免疫系统有一些基本了解的话,就不至于迷信喝水也能抗新型冠状病毒。正如郑永年在某次关于疫情的采访时谈到的:“科学并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科学仍然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科技在进步,但人们的行为没有进步,没有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来改善自己的生活。”[6]科学素养的偏低,导致一些用户或民众产生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投降心态”,其危害也可见一斑。由此可知,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3)从众心理使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谣言传播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得以大肆传播开来[7]。人们一旦归属于某一群体,常常会盲从于这个群体的观点以获得认同,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而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应有的责任,群体就是责任,法不责众,群体是逃避责任的保护伞。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加之社交媒体构筑起来的一个个虚拟社区,人们并未意识到来路不明的信息的危害,往往出于对群友和朋友的好心提醒和建议,乐于分享各自认为正确的信息,试图达到互相安慰、互相支持和帮助的建群初心。对于一般民众而言,来自朋友的信息自然更可信,由此导致某些虚假信息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大量传播和被采信。可见,在缺乏真相(或者人们根本不在乎真相)的新冠疫情防疫和抗疫期间,从众心理在虚假信息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结语

为抗击猖獗的疫情以及由此带来的疫情信息“病毒”,本文介绍了识别疫情虚假信息的官方平台、有助于疫情信息识别的研究成果和一些识别标准、工具,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了疫情虚假信息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网络疫情虚假信息,我们一方面要了解这些疫情虚假信息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另一方面,也要为广大用户提供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加强民众的教育,唤醒他们的自发性和自觉性以抵御各类疫情虚假信息的散布和传播。要帮助他们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和平台甄别疫情虚假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自觉抵御疫情虚假信息的侵扰。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政治素养,民众的科学素养偏低,急需科普教育。这也提醒广大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与人民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同时,也要积极投入针对普通大众的科学普及教育的工作中,承担科普重任,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以便在未来遇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摆脱虚假信息的操控,科学、理性对待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性,为社会尽快回归正常轨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月琳,张秀,王姗姗.社交媒体健康信息质量研究:基于真伪健康信息特征的分析[J].情报学报,2018,37(3):294-304.
[2] 李月琳,张秀.大学生社交媒体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8(1):66-77,43.
[3] 张秀,李月琳.年龄梯度视角下网络用户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研究[J].情报学报,2019,38(8):838-848.
[4] 常薇.如何快速识别疫情新闻中的信息真假[EB/OL].[2020-01-26]. //mp.weixin.qq.com/s/r6JPdPqWFJBJHORzbG2qTA.
[5] 宋文渊. 网络媒介环境下健康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7(1) : 27.
[6] 郑永年.疫情检验一切也在拷问一切[EB/OL].[2020-02-21]. //baijiahao.baidu.com/s?id=1657858587669630055&wfr=spider&for=pc.
[7] 丁颖,张焱.突发事件及网络谣言实证分析——网络谣言的学术甄别[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4):1-3,52.


简介:李月琳,色情导航 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行为,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评估,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色情导航 “教授声音”栏目文章转载或对其中“观点”感兴趣的研究者或媒体,请发邮件至nksxydean@sqdhcn.com联系。